本報2013年11月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看著士林王家、苗栗大埔、一直到江翠護樹、華光社區等事件接連地發生,舞者蕭紫菡發起「土地計畫」,決定用舞蹈激起人與土地的對話。第一站便是華光社區的廢墟,將在11月16、17日演出。
「我生長的故鄉,似乎愈來愈頻繁地,以價格換算價值,各種強拆議題,逼使我去思考,我即將要住在一個什麼樣的城市?」蕭紫菡提出這個問題。
做過記者、拍過紀錄片,蕭紫菡難忘舞蹈夢想,甚至曾遠赴西班牙習舞。2010年時,開始受邀到台東偏鄉的小學教舞,卻在那裡看見兒童最原始的肢體,深受當中生命力的感動之外,也開始接觸美麗灣爭議。蕭紫菡認為,其實,在那裡學習到的遠比她所能教小朋友更多,因為她開始思索「什麼是土地,人住的地方是土地嗎?飯店是土地嗎?沒有傳統文化的土地,還是自己的土地嗎?」
在瓦礫中找到方向 獻舞大埔彭秀春
這一連串的問題,在不斷台北台東來回,在不同場域教課的轉換中,在蕭紫菡的心裡問著。在大埔四戶遭遇強拆後,蕭紫菡花了時間陪伴著大埔張藥房彭秀春,一起從瓦礫堆撿拾起一份一份屬於「家」的碎片。
「當我看見秀春姐堅守那六坪大的房子卻以絕望收場,從她哀慟卻依然堅強的眼神裡,從她在瓦礫堆中撿拾自己曾擁有過的鍋碗瓢盆、年青時的沙龍照等等的身影裡,我似乎看見了,身為一個舞蹈劇場工作者的我,該走去的方向。」
「一個女人在斷垣殘壁之間半夢半醒,忽然看見他夢中思念的人;曾經一起坐在同一張沙發、同一張餐桌、躺在同一張床...」在此次的演出中,有支雙人舞便是演繹了彭秀春的故事,蕭紫菡幫她將回憶夢幻的再現於廢墟上。
於是蕭紫菡發起了「土地計畫」,希望能做出真正貼近人群、貼近土地最底層的聲音,與人內心深處共通情感溝通的劇場。不但讓舞蹈表演不拘限於特定的空間,更期待藉著實際與土地對話,讓人聽見台灣土地的無聲吶喊。 想學舞 先去做田調 素人舞者訪談華光居民
蕭紫菡在網路上開了粉絲頁,從募集舞者開始,她尋找的舞者不需受過訓練、不需要專業,但要的是對舞蹈與土地有一片熱情的。蕭紫菡透露,從應徵舞者的信件看到許多年輕人,想用身體給予這世界一些能量,想在這計劃找到出口,都讓她非常感動。
以這次在華光社區的演出為例,群舞「黃土地」中,舞者高矮胖瘦都有,奮力的翻滾跳躍著,人人汗流浹背。蕭紫菡對他們進行的訓練可不只是學會她所教導的動作就好,在指導過程中,從熱身開始便不斷的提醒舞者必須與自己的身體對話,而舞作中所有的意涵,也希望他們能夠瞭解。最特別的是,除了舞蹈的訓練外,還多加了讀書會與「田野調查」的部分,要求舞者實際與華光居民訪談。
像是為了解除被凍結的帳戶,80幾歲爺爺在雨天爬上自家屋頂,一磚一瓦親手拆掉自己房子;或是本來住院的老奶奶,好不容易身體好了些,結果卻在看見自己的房子被拆掉之後,立刻休克而送醫不治...藉由華光居民親口訴求這些故事,舞者才能真正的理解與認同他們離家的心情。
「對於華光人民來說,真正重要的不是那些有形的房子。重要的是,那些無形的,人與人之間的情誼。」舞者珮芳提出心得,其中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個80幾歲的老媽媽,原本有許多鄰里鄰居照顧,但忽然住進現代化的大樓後,卻不到一個禮拜就跟兒子哭訴說她住不習慣。「是啊,怎麼會習慣呢?本來是用鑰匙開的門,突然變成用刷卡,還要輸入密碼才能進入,老人家動作慢,還沒輸入完就超過時間,怎麼都開不了門了。」
珮芳感嘆「華光的歷史,有多少人會去注意,會去傾聽?這個地方,無論是否之後還會繼續存在,但它的故事,我會記得。」對於自己的行動能給更多年輕人這樣的啟發,學會更願意貼近土地與人生。讓蕭紫菡想要更加義無反顧的做下去。「這莫名其妙的世界,總是讓人無預警地失去很多,但當你什麼也無法得到,所能做的就是繼續給,在對的地方,知道自己還能給。」
「我只期待我們一起完成一件事,然後把熱情分享出去。」蕭紫菡選擇以舞蹈來感染人心,就是為了更多人能找回自身與土地的關係,更起而守護。
【延伸閱讀】
- 蕭紫菡舞蹈劇場--土地計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