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trottr
2013 - Yahoo奇摩 搜尋結果
2013 - Yahoo奇摩 搜尋結果 
國研院推多重鰭高鰭式場效電晶體,拚5年內量產
Dec 3rd 2013, 07:28

精實新聞 2013-12-03 12:57:03 記者 王彤勻 報導20131203_119_0.jpg 國研院奈米元件實驗室國研院奈米元件實驗室今(3日)召開

精實新聞 2013-12-03 12:57:03 記者 王彤勻 報導

國研院奈米元件實驗室國研院奈米元件實驗室今(3日)召開記者會,宣布研發出「多重鰭高的鰭式場效電晶體」製程技術(見附圖),相較於「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架構,可降低約20%的製造成本,且在晶片設計上更具彈性。國研院目前預期,多重鰭高鰭式場效電晶體,可望在5年內協助業界進入量產。

所謂「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因其形狀有如魚鰭而得名,由於其以立體結構取代傳統電晶體的平面結構,不但縮小了電晶體在晶片上所占面積,也降低電晶體消耗的電力,因而提高了晶片上可容納的電子元件密度。然而目前全世界晶片上所使用的鰭式電晶體,均是單一鰭高的電晶體。

國研院奈米元件實驗室製程服務組組長陳旻政說明,半導體積體電路的製造,可說是一場尺寸微縮與效能提升的競賽,而以目前半導體元件最先進的製程技術,約可在1平方公分的矽晶片上,容納約1億顆電晶體。不過,國研院奈米元件實驗室領先全球率先開發出的「多重鰭高的鰭式場效電晶體」製程技術,可讓晶片設計更具彈性,並在同樣面積上增加約2千萬顆電晶體,相當可降低整體製造成本2成,可望大幅提升國內半導體廠商的國際競爭力。

他表示,摩爾定律(Moore’s Law)就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隨著製程不斷微縮,單顆IC上可容納的電晶體個數,約以每18個月~兩年的週期倍增。而以英特爾在今年6月推出的最新微處理器i5而言,一顆IC即容納高達14億個電晶體,相當驚人。然而,摩爾定律在製程微縮的過程中,無論是電晶體的電場或電流控制能力都遭遇不少挑戰,因此後來半導體業者從「形狀」著手,所謂「非平面結構」的鰭式電晶體才應運而生,比方英特爾的14奈米、台積電(2330)的16奈米,均採FinFET製程。

陳旻政指出,「鰭式場效電晶體」相較於傳統場效電晶體的平面結構,其閘門做成類似魚鰭的叉狀3D架構,可於電路的左、右、上三側控制電路的接通與斷開。而國研院所研發出的多重鰭高鰭式場效電晶體,其不同鰭高的設計理念,可讓大小不同的電流擁有各自適合的頻道高度,據以設計的積體電路因此得以進一步縮小晶片面積。

他形容,可以將傳統場效電晶體、單一鰭高鰭式場效電晶體、多重鰭高鰭式場效電晶體,分別比喻為平房、高樓層單一面積房屋、以及高樓層卻擁有不同建築格局的房屋。在有限的晶片面積上,多重鰭高鰭式場效電晶體可讓不同大小的電流「各住適合的房型」,達到晶片空間利用的最佳化。

陳旻政指出,多重鰭高的鰭式場效電晶體相較於「鰭式場效電晶體」架構,可降低約20%的製造成本,並省電約20%。而此項研究成果也於今年年中在日本京都所舉辦的2013年超大型積體電路技術及電路國際會議中備受矚目,並獲得知名半導體雜誌IEEE Spectrum的報導。

值得注意的是,回顧半導體產業發展歷程,1999年現任中研院院士的胡正明(為F-敦泰(5280)董事長胡正大的胞兄)研究團隊首創鰭式場效電晶體,而如今國研院研發出多重鰭高鰭式場效電晶體,胡正明同樣是研究團隊的一員。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fasff 的頭像
    qfasff

    線上遊戲排行榜2013/2014,進擊的巨人線上看,candy crush saga外掛,正妹寫真三圍

    qfas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